时间: 2025-05-04 02:4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44:05
“仪貌”一词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外表、容貌以及举止风度。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来的外在形象和气质。
“仪貌”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仪”指的是仪式、规矩,而“貌”则是指外表、容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整体外在形象和举止。
在许多文化中,“仪貌”被视为一个人社交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某些社会中,一个人的仪貌甚至可以决定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接受度。
“仪貌”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优雅、得体和 professionalism。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美好形象的追求,以及对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展现最佳自我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注意到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仪貌的重视。例如,在商务会议中,仪貌得体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仪貌”:
她的仪貌如晨曦般温暖,
每一举止都散发着光芒。
在人群中,她如星辰般耀眼,
仪貌之美,令人心驰神往。
想象一个优雅的女士在晚宴上,她的仪貌得体,举止优雅。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典音乐的旋律,以及柔和的灯光和精致的餐具。
在不同文化中,“仪貌”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仪貌和礼仪紧密相关,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风格和自信可能更为重要。
“仪貌”是一个多维度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外表,还包括举止和风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仪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己,并理解他人。通过深入学习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外在形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