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4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47:02
更鼓:指古代夜间报时的鼓声,通常用于划分夜晚的时间段,如“一更”、“二更”等。在**古代,夜晚被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称为“一更”,“二更”,以此类推,直至“五更”。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如诗词、小说中,更鼓常用来营造夜晚的氛围,表达时间的流逝或人物的孤独、思乡等情感。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更鼓的使用较少,但在某些传统或历史题材的对话中仍可能出现。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民俗学等领域,更鼓作为研究古代时间制度和夜间生活的重要元素。
同义词:夜钟、夜鼓 反义词:晨钟、晨鼓
词源:更鼓源自古代的夜间时间划分制度,通过鼓声来告知人们当前的时间段。 演变**:随着现代计时工具的发展,更鼓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保留其文化价值。
文化背景:更鼓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重视和对夜晚生活的管理。 社会背景**:在古代社会,更鼓是城市管理和治安的重要工具,有助于维护夜间秩序。
情感反应:更鼓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夜晚、孤独的思绪或历史的沧桑。 联想:听到更鼓声,可能会让人想起古代的街巷、守夜人或是那些在夜晚默默工作的人们。
经历或故事:在参观古代城市遗址时,曾听到模拟的更鼓声,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节奏。
诗歌:
夜幕低垂,更鼓声起,
星辰闪烁,思绪飘渺。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
在更鼓声中,寻找往昔的痕迹。
视觉联想: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街道上,一位守夜人敲打着更鼓,月光洒在他的身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听觉联想: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更鼓声,节奏缓慢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夜空中。
比较: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的夜间报时方式,如教堂的钟声,但其使用和意义与**的更鼓有所不同。
总结:更鼓不仅是古代时间制度的象征,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也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反思*:学和理解更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文化特色,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珍惜时间,感受历史的厚重。
1.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2.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