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2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5:26
兵革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兵”和“革”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兵器和盔甲,即战争中的武器和防护装备。基本含义通常指战争或军事活动,也可以泛指战争状态或军事冲突。
在文学中,“兵革”常用来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如“兵革四起”形容战乱频发。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讨论中会经常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学或历史学,“兵革”用于描述战争的具体装备和战术。
同义词中,“兵戈”强调武器,而“战事”和“战乱”则更侧重于战争的行为和状态。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战争相对的和平状态。
“兵革”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特指兵器和盔甲,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泛指战争和军事活动。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中已有使用。
在**文化中,“兵革”常与战争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普遍恐惧和厌恶。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于历史教育和军事教育中,强调和平的重要性。
“兵革”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代价。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参与过历史或军事相关的学*或活动,可能会更频繁地接触和使用这个词汇,用以讨论和分析历史**或军事策略。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兵革声中,岁月如梦,英雄泪,洒满古战场。”
视觉上,“兵革”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士身披盔甲,手持兵器的形象。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象到战鼓声、兵器碰撞声和战士的呐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rms and armor”,但这个表达更侧重于字面意义,不像“兵革”那样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兵革”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战争的物质层面,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深刻地理解和讨论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