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2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23:29
兵马俑:兵马俑是指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用于陪葬。这些陶俑包括士兵、马匹、战车等,数量巨大,形态各异,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兵马俑一词源于其字面意义,即兵士和马匹的陶俑。随着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深入,这个词逐渐成为专有名词,指代秦始皇陵附近的这些特定陶俑。
兵马俑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象征,代表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它们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兵马俑给人以庄严、神秘和宏伟的情感反应。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激发人们对古代文明的敬畏和好奇。
在旅游时,我曾亲眼目睹兵马俑的壮观场面,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精湛让我深受震撼。
在诗歌中,可以将兵马俑比喻为历史的守护者:
兵马俑,历史的守护者, 静默中诉说着千年的辉煌。 陶土之下,是秦的威严, 每**面容,都是时代的印记。
兵马俑的图片常常展示其庞大的规模和精细的工艺,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在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战场的号角声和马蹄声,与兵马俑的形象相呼应。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陪葬品和雕塑艺术也有所存在,如埃及的法老陵墓中的雕塑和陪葬品,但兵马俑因其规模和保存状态的独特性而独树一帜。
兵马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艺术的杰作,它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的文化和技术成就。通过对兵马俑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现代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词汇。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俑】
(形声。从人,甬(yǒng)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引证】
《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 《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 《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组词】
陶俑;武士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