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0: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0:33
土俑:字面意思是指用泥土制成的俑,通常指的是古代**用于陪葬的人形或动物形陶制或泥制模型。这些土俑在古代墓葬中用于替代活人陪葬,以保护和侍奉死者。
土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用于陪葬的泥土制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了所有用泥土制成的模型,尤其是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中的应用。
在文化中,土俑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对死亡和来世的观念。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是最著名的土俑之一,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的军事力量,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工艺水平。
土俑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无常。它们是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被一组古代土俑深深吸引。它们虽然只是泥土制成,但却传递出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价值,让我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在诗歌中,土俑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默:
土俑静立,岁月无声, 历史的尘埃,覆盖了往昔的辉煌。 它们不言,却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守望。
视觉:想象一组排列整齐的土俑,它们身着古代服饰,面无表情,静静地站立在昏暗的墓室中,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听觉:在想象中,土俑周围可能回响着古代的乐器声,如编钟的悠扬,或是战鼓的沉闷,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泥土制品也有出现,如埃及的陶俑和美洲原住民的泥塑。这些制品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着类似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即作为连接生与死的媒介。
土俑这个词不仅代表了古代的工艺和丧葬文化,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俑】
(形声。从人,甬(yǒng)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引证】
《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 《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 《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组词】
陶俑;武士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