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4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48:07
“土俗”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地方性的*俗、风俗,或者是指那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传统色彩的事物。它强调的是与主流文化或现代文化相对的、地方性的、传统的特点。
在文学中,“土俗”可能用来描述一个地方的独特风情,如乡土文学中经常描绘的农村生活和*俗。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用来指那些过时或不合时宜的传统做法。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或社会学,“土俗”可能被用来研究特定社区的文化实践和信仰。
“土俗”一词由“土”和“俗”两个字组成。“土”原指土地,后引申为地方性的;“俗”指*俗、风俗。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变化。
在**,由于地域广阔,各地的土俗文化差异显著。这些土俗文化不仅是地方特色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土俗文化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对于我来说,“土俗”这个词带有一种怀旧和亲切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简单、纯朴的乡村生活,以及那些被时间遗忘的传统技艺和*俗。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土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土俗”:
春风拂过古老的村庄,
土俗的歌声在田野回荡。
稻香中藏着岁月的秘密,
每一粒种子都诉说着过往。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宁静的乡村,老屋、石板路、炊烟袅袅,背景音乐是悠扬的民间小调,这样的场景能很好地唤起对“土俗”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郷土”(きょうど),也有类似的含义,指的是地方特色和文化。不同文化中对地方性*俗的重视和保护程度各不相同。
通过对“土俗”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保护和传承这些土俗文化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