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6:36
词汇“北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指的是派往北方地区的使者或代表。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北使”字面意思是指前往北方地区的使者。在古代,由于政治、军事或外交的需要,国家可能会派遣使者前往北方地区进行交流、谈判或传达信息。
“北使”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描述古代外交活动时仍可能出现。
在古代**,北方地区常常是边疆或与外族接壤的地区,因此派遣“北使”往往与边疆安全、民族关系和外交政策有关。
提到“北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边疆风情、外交智慧和历史变迁,带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
在现代生活中,“北使”一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参与历史题材的创作时,可能会遇到或使用这一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边疆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北使”来增添历史的氛围:
北风呼啸过长城,
北使策马传和平。
边疆月下谈笑间,
千年故事入梦来。
提到“北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使者骑马穿越荒凉的北方草原,风沙呼啸,马蹄声声,带来一种苍凉而壮阔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派往特定地区的使者,如“西使”、“东使”等,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况可能因文化而异。
“北使”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学和理解古代外交、历史和文化时,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的外交活动和边疆文化。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