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0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04:11
“内隐”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内在的、不显露的、不易察觉的。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它通常指的是那些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或知识,这些过程或知识虽然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影响,但个体自身并未意识到。
“内隐”一词源自拉丁语“implicitus”,意为“包含在内”。在现代英语中,它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用以描述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内隐”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帮助人们理解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内隐”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情感或动机。它可能引发一种神秘感或探索欲,激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通过理解“内隐”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诗歌中,“内隐”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或意象,如:
月光洒在静谧的湖面, 内隐的涟漪,轻轻荡漾。 心中的秘密,如影随形, 在夜的深处,悄然绽放。
结合图片,“内隐”可能让人联想到深邃的眼睛或复杂的内心世界。在音乐中,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神秘的旋律,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在不同语言中,“内隐”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不易察觉的内在过程——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德语中,“implizit”与“内隐”有相似的含义。
“内隐”这一词汇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不易察觉的心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通过对“内隐”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探索内心世界。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隐】
藏匿;隐蔽。
【引证】
《说文》-隐,蔽也。 、 《尔雅》-隐,微也。 、 《国语·齐语》。注:“隐藏也。”-隐五刃。 、 、 《荀子·致仕》。注:“隐,亦蔽也。”-隐忌雍蔽之人。 、 《吕氏春秋·重言》。注:“隐,蔽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 、 《文选·嵇康·琴赋》。注:“隐,幽深邃也。”-则盘纡隐深。 、 《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故隐居屠间。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月隐耀。 、 明·魏学洢《核舟记》-各隐卷底。
【组词】
隐占身体、 隐遁、 隐谋、 隐秀、 隐候、 隐耀、 隐身术、 隐冒、 隐翳、 隐掩
隐瞒。
【引证】
《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上以无隐。
【组词】
隐欺、 隐情、 隐拒、 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