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2:14
怨声:指因不满、抱怨或痛苦而发出的声音或表达的言论。通常带有负面情绪,表示对某事或某人的不满和批评。
怨声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怨”和“声”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怨”指不满或仇恨,“声”指声音或言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用来描述不满的声音或言论。
在**传统文化中,怨声常与社会不公、民众疾苦联系在一起。如古代诗词中常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怨声表达对不公的抗议。
怨声常带给人一种压抑和不满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个人的困境或是集体的抗议。
在日常生活中,怨声可能出现在对工作、生活环境或社会现象的不满中。例如,对交通拥堵的抱怨,对服务质量的不满等。
在诗歌中,怨声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社会批判,如:
街头巷尾,怨声四起,
是对不公的抗议,
是对黑暗的呐喊。
怨声可能让人联想到拥挤的街头、抗议的人群或是沉闷的工厂。视觉上可能是灰暗的色调,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噪音。
在英语中,怨声可以对应为“complaint”或“grumble”,虽然表达方式略有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指不满的声音或言论。
怨声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个人或集体的不满,也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怨声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批判社会现象。
1.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