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2: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2:32
告辞: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告知对方自己将要离开,即向对方表示自己即将离开的意图。它通常用于正式或礼貌的场合,表达一种尊重和礼貌的态度。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告辞往往用于描绘人物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在较为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如古代宫廷、官场或文人雅集。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告辞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常见的是简单的“再见”或“拜拜”。但在某些正式或需要表达尊重的场合,如商务会议或长辈面前,告辞仍会被使用。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外交等专业领域,告辞可能用于正式文件或会议记录中,以体现程序的正式性和尊重。
同义词:告别、辞行、离别
反义词:迎接、接待
词源:告辞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告”和“辞”两个字组成。“告”意为告知,“辞”意为辞别。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告辞的使用逐渐从正式场合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交场合,但其核心意义——表达离开的意图和尊重——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告辞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在古代,告辞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礼仪动作,如鞠躬、作揖等,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
告辞往往带有一种正式和庄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礼貌、尊重和离别的情感。它也可能引发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完一个正式的商务会议后,向所有与会者告辞,以表达我的尊重和感谢。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告辞:
在月光下,我向你告辞,
带着满心的感激和一丝不舍。
愿我们的道路再次交汇,
在未来的某一天。
视觉:告辞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夕阳下缓缓离去的背影,或是两个人在分别时紧紧握手的画面。
听觉:告辞可能让人联想到沉稳而有礼貌的声音,如“我必须告辞了,感谢您的款待。”
在英语中,告辞可以对应为“take one's leave”或“bid farewell”,虽然这些表达也传达了离开的意图,但它们在日常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
告辞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礼仪感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中展现出不同的意义和情感。通过对告辞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以及它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