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2 01:5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2 01:50:48
告饶: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请求饶恕或宽恕。在实际使用中,它通常表达了一种恳求对方不要继续追究或惩罚的情感。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告饶常常用来描绘角色的软弱或无奈,如“他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向敌人告饶。”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告饶可能用于轻松的场合,表达一种玩笑式的请求,如“我错了,你别生气了,告饶告饶。”
专业领域:在法律或政治领域,告饶可能指正式的道歉或请求宽恕的行为。
同义词:求饶、乞怜、乞恕
反义词:威胁、恐吓、强硬
词源:告饶这个词由“告”和“饶”两个字组成。“告”有告知、请求的意思,“饶”则指宽恕、不追究。
演变:在古代汉语中,告饶的使用较为正式,多见于官方文书或文学作品。随着语言的发展,它逐渐融入日常口语,使用更加广泛和随意。
在东方文化中,告饶常常与面子文化相关联,表达了一种不愿失去面子的情感。在西方文化中,告饶可能更多地与个人责任和道德判断相关。
情感反应:告饶这个词给人一种软弱、无奈的感觉,可能会引起同情或轻视的情感反应。
联想: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投降场景,或是个人在犯错后的悔恨和请求宽恕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告饶可能用于朋友间的玩笑,或是真正犯错后的诚恳道歉。例如,不小心弄坏了朋友的物品,可以用告饶的方式请求原谅。
在诗歌中,可以将告饶融入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如“晨曦微露,我向大地告饶,请求赐予我新的希望。”
视觉联想:联想到一个人低头鞠躬,双手合十的画面。
听觉联想:可能是低沉、恳求的声音,如“请饶了我吧。”
在英语中,告饶可以对应为“beg for mercy”或“apologize profusely”,在不同文化中,表达方式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告饶这个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请求宽恕的词汇,还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文化价值观。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些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饶】
(形声。从食,尧声。本义: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 ?-饶,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