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5:23
歇后:这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即“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短小精悍、幽默风趣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解释或说明,通常在说出前一部分后停顿,让听者猜测后一部分,故称“歇后语”。
歇后语在汉语中广泛使用,尤其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在口语中,人们常用歇后语来增加对话的趣味性和智慧性。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有时会使用歇后语来增强文本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味。
同义词:谚语、俗语、格言。这些词汇都指代具有一定智慧或教育意义的短语,但歇后语更强调幽默和双关。
反义词:直接陈述。歇后语的特点在于其含蓄和双关,而直接陈述则不包含这些特点。
歇后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口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短小的语言形式逐渐被人们整理和传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在社会交往中,恰当使用歇后语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展示个人的语言魅力。
歇后语常常带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让人在会心一笑中领悟生活的智慧。它也常常让人联想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间智慧的传承。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长辈们在聊天时使用歇后语,这不仅增加了对话的趣味性,也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智慧和魅力。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歇后语:
春风拂面不觉寒, 柳絮飘飘似雪翻。 人生何处不相逢, “相逢何必曾相识”。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树下悠闲地讲述着歇后语,周围的孩子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温馨和谐的社区生活。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类似的语言形式可能是双关语(pun)或谚语(proverb),但它们通常不像歇后语那样具有明显的结构和幽默感。
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传承了民间的智慧和文化。在学*汉语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歇后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灵活性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
【歇】
(形声。从欠。曷(hé)声。歇息与出气有关,故从“欠”。本义:休息)。
同本义(侧重于放松身体的紧张状态以消除疲劳)。
【引证】
《说文》-歇,息也。 、 唐·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红楼梦》-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丫环们皆出去自便,满屋内静悄悄的。
【组词】
歇泊、 歇子、 歇午、 歇夏、 歇晚、 歇热
2.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