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5:33
恶徒:指行为恶劣、道德败坏的人,通常涉及犯罪或严重的不法行为。
“恶徒”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恶”指不好的、邪恶的,“徒”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具体的词汇如“罪犯”、“恶棍”等替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恶徒”常与正义和道德对立,是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常见的反派角色。在现代社会,该词汇常用于新闻报道和法律文书,强调对犯罪行为的谴责。
“恶徒”一词通常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危险、恐惧和不安。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邻居谈论一个被社区排斥的“恶徒”,因其多次盗窃行为。这个词汇在这里起到了警示和谴责的作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恶徒”融入描述黑暗和邪恶的意象中:
夜幕低垂,恶徒潜行,
黑暗中,他的影子扭曲。
正义的光,终将照亮,
恶徒的末日,不再遥远。
在英语中,“恶徒”可以对应为“villain”或“criminal”。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恶徒的描述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强调对其行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恶徒”一词在语言中具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常用于描述那些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人。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社会中的正义与邪恶,同时也提醒我们在语言表达中应保持准确和恰当。
1.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