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1:05
词汇“三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经过查询,发现“三刍”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三种不同的草料,具体含义可能因文献而异。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三刍”字面意思是指三种草料。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特指某种特定的草料组合,用于喂养牲畜。
由于“三刍”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语境中几乎不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出现在农业、畜牧业相关的文本中,用于描述牲畜的饲料。
“三刍”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因为不再常用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三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关系到牲畜的饲养和农业生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应用场景。
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刍”可能带有一种古朴、传统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古代农业社会的简朴生活。
由于“三刍”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见,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如果涉及到古代农业的研究或写作,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农业的诗歌时,可以使用“三刍”来增添古风韵味:
古道旁,三刍香,
牧童笛声悠扬。
马儿肥,牛儿壮,
农耕岁月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古代牧场的画面,牛马在吃着“三刍”,牧童吹着笛子。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古风音乐,营造出古代田园的氛围。
由于“三刍”是一个特定于汉语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指的是特定的草料组合,但具体内容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三刍”作为一个古旧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农业和畜牧业的一些特点。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不需要频繁使用这样的生僻词汇,但了解它们可以丰富语言的知识库,增加语言的多样性。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刍】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 《周礼·太宰》-七曰刍粖之式。 、 《左传·昭公十三年》-淫刍荛者。 、 《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 、 《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
【组词】
刍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