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26:29
词汇“波流弟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波流弟靡”字面意思是指波浪随风而动,比喻事物随大流而变化,没有自己的主见或立场。其中,“波流”指的是波浪随水流而动,“弟靡”则是指随从、跟随的意思。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没有主见,随波逐流。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场合较少,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
“波流弟靡”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文人根据自然现象创造的比喻性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随波逐流”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因此“波流弟靡”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一个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个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那些没有自己立场,总是随大流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没有自己主见,总是随大流的人。例如,在团队讨论中,如果有人总是附和他人,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波流弟靡”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例如:
他如波流弟靡,随风而动,从未有过自己的航向。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海浪随风起伏的画面,听觉上则可能是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这些都与“波流弟靡”的意境相契合。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go with the flow”也有类似的含义,即随大流。
“波流弟靡”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独立性和主见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词汇量,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1.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2.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3.
【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 、 《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
4.
【靡】
(形声。从非,麻声(mǐ)。本义:无;没有)。
同本义 。
【引证】
《尔雅》-靡,无也。 、 《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 《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 、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 《聊斋志异·促织》-靡计不施。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组词】
靡有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