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6:2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20:27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其中,“怙”指依靠、坚持,“恶”指邪恶、坏事,“不悛”指不悔改。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坚持做坏事,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怙恶不悛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文化。在古代,对于那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的人,社会和法律往往采取严厉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怙恶不悛通常与道德败坏、法律制裁相关联。它反映了社会对于坚持作恶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对于道德和法律的尊重。
怙恶不悛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顽固、不可救药和道德败坏。它可能引发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怙恶不悛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某些人坚持做坏事,不愿意改正,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其行为的强烈谴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怙恶不悛者,心如铁石坚, 法律之剑下,终将自食其果。
怙恶不悛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沉的画面,或者是法庭上严肃的审判场景。在音乐上,可能联想到沉重、压抑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ncorrigible" 或 "unrepentant",它们都传达了坚持错误、不愿改变的意思。
怙恶不悛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烈的负面评价,用于描述那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的人。它在文学、法律和道德讨论中都有应用,反映了社会对于这类行为的严厉态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春秋时期,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郑庄公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就派使者去与陈桓公要求和好结盟。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拒绝结盟。郑庄公率大军攻打陈国,打败陈军。史学家评论陈桓公长期做罪恶的事是自食其果的
1.
【怙】
(形声。从心,古声。本义:依仗,凭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怙,恃也。 、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左传·宣公十五年》-怙其俊才。 、 柳宗元《封建论》-怙势作威。
【组词】
怙气、 怙终、 怙势、 怙险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悛】
(形声。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悛,止也。 、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 、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犹不悛。 、 《国语》-其有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