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1:30
怙顽不悛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怙(hù,依靠)、顽(wán,固执)、不(bù,否定)、悛(quān,悔改)。字面意思是“依靠固执而不悔改”,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坚持错误的行为或态度,不愿意改正。
在文学作品中,怙顽不悛 常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人物,如历史小说中的反面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书面语或评论中,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坚持错误做法的个人或团体。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持续违法行为或心理障碍的患者。
同义词: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死不悔改。这些词汇都强调了坚持错误而不愿意改变的态度。 反义词:悔过自新、改过自新。这些词汇则强调了愿意改正错误并重新做人的态度。
怙顽不悛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其较为文雅和正式,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通俗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怙顽不悛** 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接受教训、不思悔改的人。这种批评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责任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负面、固执的印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难以相处、不愿意改变的人。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无奈或愤怒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坚持错误做法而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人,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怙顽不悛者,如石沉大海,不见悔改之波澜。”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固执的老人,闭目塞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严厉的批评声或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tubbornly unrepentant" 或 "incorrigibly obstinate",都传达了坚持错误而不愿意改变的意思。
怙顽不悛 这个词汇在描述那些坚持错误而不愿意改正的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固执的态度,还强调了这种态度带来的负面后果。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1.
【怙】
(形声。从心,古声。本义:依仗,凭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怙,恃也。 、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左传·宣公十五年》-怙其俊才。 、 柳宗元《封建论》-怙势作威。
【组词】
怙气、 怙终、 怙势、 怙险
2.
【顽】
(形声。从页(xié),元声。从页。本义:难劈开的囫囵木头)。
同本义。
【引证】
唐·元稹《画松》-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悛】
(形声。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悛,止也。 、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 、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犹不悛。 、 《国语》-其有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