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0:25
游禽类:这个词汇指的是一类鸟类,它们通常在水域环境中生活,擅长游泳和潜水,如鸭、鹅、天鹅等。这些鸟类的脚蹼发达,羽毛通常具有防水性,使它们能够在水中自如地移动。
“游禽类”这个词汇源自对鸟类生活*性的描述,随着生物分类学的发展,这个词汇被用来专门指代那些擅长水中活动的鸟类。
在许多文化中,游禽类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在**文化中,天鹅和鹤常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提到游禽类,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湖泊、清澈的水面和自然的美好,带来一种平和与宁静的情感反应。
在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活动中,我曾观察并记录了多种游禽类的行为,这加深了我对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湖面如镜,游禽翩翩,水波不兴,唯见白羽轻舞。”
看到游禽类,可能会联想到它们在水中滑行的优雅姿态,听到它们在水面上拍打翅膀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游禽类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普遍被认为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游禽类”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
1.
【游】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游,旌旗之流也。 、 《诗·长发》-为下国缀旒。 、 《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禽】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禽,走兽总名。 、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 《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 《列子·黄帝》-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 、 《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六禽。 、 《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 、 《三国志·华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 汉·王充《论衡·遭虎》-虎亦诸禽之雄也。
3.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