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3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30:20
悬车之年: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悬挂车辆的一年”,通常用来形容人到了七十岁的高龄。这个表达来源于《礼记·曲礼上》中的“七十曰悬车,致仕”,意指七十岁的人应该退休,不再驾车,车辆仿佛被悬挂起来不再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悬车之年”常用来描绘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或表达对老年人的尊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退休年龄、老年生活等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古代的退休制度或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同义词:古稀之年、杖朝之年(均指七十岁) 反义词:弱冠之年(指二十岁)
“悬车之年”源自《礼记》,反映了古代**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退休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描述七十岁高龄的固定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七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年龄,象征着长寿和智慧。这个词汇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词汇给人以庄重、尊敬的感觉,联想到老年人的智慧和经历。它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流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听到长辈们用“悬车之年”来形容家族中的高龄老人,表达对他们长寿和智慧的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悬车之年,岁月如歌,智慧之光,照亮心田。”
想象一位老人坐在摇椅上,周围是安静的家居环境,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身上,这种画面和宁静的氛围与“悬车之年”相呼应。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ee score and ten”(七十岁),但不如“悬车之年”那样富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悬车之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年龄段,还承载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少师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
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政》诗序:“少师相公未及~,二表乞罢将相。”
1.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2. 【车】 国际象棋中的一种棋子,它可以顺着平行于棋盘边的路随便走多少方格,假如没有其它棋子阻挡的话。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