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6:47
“借故推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找借口拒绝或推脱某事。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某人不愿意做某事,因此编造理由或借口来避免参与或承担责任。
在不同的语境中,“借故推辞”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借故推辞”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借故”和“推辞”两个词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借故”意味着找借口,而“推辞”则是拒绝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合并成一个成语,用来描述找借口拒绝的行为。
在**文化中,直接拒绝他人可能会被视为不礼貌,因此“借故推辞”有时被用来作为一种委婉的拒绝方式。然而,这种行为也可能被视为缺乏诚意或责任感。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逃避责任或不诚实的行为。在联想上,它可能与欺骗、不信任和逃避责任等概念相关联。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借故推辞参加聚会的情况,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但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他借故推辞了她的邀请, 心中却藏着无法言说的秘密。”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编造借口时的紧张表情或躲闪的眼神。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在找借口时的支吾其词或含糊其辞的语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ake excuses”或“find a reason to decline”,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核心意思相似,都是指找借口拒绝。
“借故推辞”这个词汇在描述逃避责任或不诚实的行为时非常有用。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在交流中识别他人的真实意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1.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
2.
【故】
(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使为之也。 、 《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 、 《礼记·礼运》-则是无故。 、 《国语·楚语》-夫有其故。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组词】
借故、 无故
3.
【推】
(形声。从手,隹(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推,排也。 、 《仓颉篇》-推,軵也,前也。 、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推堕附马河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始欲着推字。 、
【组词】
推毂、 推抢、 推沟、 推行、 推引、 推天抢地、 推转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