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5:1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5:16:15
寄养:指将孩子或宠物暂时或长期安置在他人家中,由他人代为照顾的行为。这种安排通常是因为父母或原照顾者暂时无法照顾,或者出于教育和成长的需要。
寄养一词源于汉语,由“寄”和“养”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寄养多指将孩子托付给他人照顾,随着社会发展,这一概念也扩展到宠物和其他需要照顾的生物。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寄养的意义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在一些社会中,寄养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支持机制,而在其他社会中,可能存在更多的偏见和误解。
寄养可能引发关于家庭、责任和归属感的复杂情感。对于被寄养的孩子或宠物来说,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渴望回归原生家庭。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朋友或亲戚的孩子被寄养,或者自己有过寄养宠物的经历,这些都可能加深对寄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寄养比喻为一种暂时的避风港,或者在故事中作为主角成长的关键经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在寄养家庭中的温馨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柔和的旋律来表达寄养中的温情和关怀。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寄养的对应词汇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寄养孩子通常称为“foster care”,而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家族内部的照顾。
寄养是一个涉及情感、法律和社会责任的复杂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寄养的多个层面有助于更准确和敏感地处理相关话题。通过对寄养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1.
【寄】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寄,托也。 、 《仪礼·丧服》传-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 、 《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组词】
寄籍、 寄庄
2.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