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4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46:00
截舌:字面意思是指割断或截去舌头。在汉语中,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比喻禁止或限制****,使人不能说话或表达意见。
“截舌”一词源于古代对犯罪者的惩罚方式,如割去舌头以防止其再次犯罪或传播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扩展到了比喻层面,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言论限制。
在文化中,**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因此,“截舌”这个词汇常常与历史上的政治压迫和社会控制联系在一起。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恐惧、压抑和无力感。它提醒人们****的重要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面临的危险。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受限的情况,比如在某些会议或讨论中感到自己的意见不被接受,可能会用“截舌”来形容这种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截舌”来增强表达效果,如:
在沉默的夜里,我感到自己被截舌, 心中的火焰,无法通过言语传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被割去舌头的人,这种视觉形象强化了“截舌”的象征意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默或被压抑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和概念也存在,如英语中的“gag order”(禁言令),虽然具体含义略有不同,但都涉及到****的限制。
“截舌”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的价值,也提醒我们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这一权利的重视。通过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的重要性,并在适当的时候用它来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感受。
1.
【截】
(形声。从戈,雀声。本义:断绝,切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巀,断也。 、 《诗·大雅·常武》。笺:“就王师而断之。”-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 《诗·商颂·长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故为齐也。”-海外有截。 、 《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截。”-不如截而行。 、 《晋书·石季龙截记》-截胫剖心。 、 《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 、 《后汉书·荀爽传》-截趾适屦。
【组词】
截头、 截替、 截齐、 截发留宾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