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1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11:45
“岂弟君子”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字面意思是“和蔼可亲的君子”,其中“岂弟”(qǐ dì)形容词,意为和蔼、平易近人;“君子”则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整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既和蔼可亲又具有高尚的品德。
在文学作品中,“岂弟君子”常用来赞美那些既和蔼可亲又品德高尚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文章中,它仍然是一个表达敬意和赞美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政治或公共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福祉的领导者或教育者。
“岂弟君子”源自《诗经》,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出现在较为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
在**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教养的人。而“岂弟”则强调了这种人的和蔼可亲和亲民特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评价和期待领导者和公众人物的品德和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亲切和尊敬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关心他人福祉的领导者或公众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评价一位表现出高尚品德和亲民态度的老师或领导者时使用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岂弟君子,心如明镜,照见世间万象,温暖如春。”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位面带微笑、举止优雅的人物。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柔和、亲切的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nevolent gentleman”或“kind-hearted nobl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类似的和蔼与高尚的含义。
“岂弟君子”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外在态度,也反映了其内在的品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轿子将近,远远望见老父母两朵高眉毛,一个大鼻梁,方面大耳,我心里就晓得是一位~。
1.
【岂】
(kai)。安乐。 同: 恺
【引证】
《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 、 《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
3.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