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0:44
“岂有此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它表达的是对某种不合理、荒谬或不公正情况的强烈不满和质疑。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强调说话者对某件事情的强烈反对或不认同。
在文学作品中,“岂有此理”常用于表达主人公对不公或荒谬**的愤怒和抗议。在口语中,它可以用在日常对话中,表达对某件事情的不满或惊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质疑某些决策或行为的合理性。
同义词:荒谬绝伦、无理取闹、不可思议
反义词: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岂有此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表达强烈不满和质疑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岂有此理”体现了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在社会不公或道德沦丧的情况下,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表达公众的不满和抗议。
使用“岂有此理”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不公的愤怒。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许多为了正义而斗争的人物和**。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遇到不公平或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会使用“岂有此理”来表达我的不满和抗议。例如,当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无理取闹时,我会对朋友说:“这真是岂有此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岂有此理世道荒, 正义何处寻光芒? 人心不古风气变, 呼唤公平声声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代的士人在朝堂上,面对不公的判决,愤怒地挥袖而去,口中念叨着“岂有此理”。这个词汇带来的听觉联想是一种强烈的不满和抗议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at's outrageous!”或“That's absurd!”,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强烈不满和质疑的情绪。
“岂有此理”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表达对不公和荒谬的强烈不满,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正义和公平。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和有力地表达我的观点和情感。
郁林(王)废,悰窃叹日:‘王、徐遂缚袴废一辈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人家好心问你,你倒说这种话!真正~!
1.
【岂】
(kai)。安乐。 同: 恺
【引证】
《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有】
3.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引证】
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组词】
此等、 此生、 此地、 此个、 此家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