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16:5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6:53:30
“与时”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与时间相符或同步的意思。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或变化,强调适应时代潮流或时间要求。
“与时”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思即为“与时间相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概念。
在文化中,“与时”强调的是顺应时代变化的重要性,这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人对于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视。
“与时”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它鼓励人们不断进步,适应变化。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不断学*和创新的形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保持“与时”的态度,无论是学*新技能还是更新知识,都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与时”:
岁月如梭,我与时同行, 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寻。 时代的风,吹拂着我的脸庞, 我与时俱进,心中永存希望。
视觉上,“与时”可能让人联想到快速流动的时间线或不断更新的数字界面。听觉上,它可能与快节奏的音乐或新闻更新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与时”可以对应为“up-to-date”或“with the times”,它们都表达了与时代保持同步的概念。
“与时”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它鼓励我不断学和适应变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与时”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和观点。
1. 【与】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1、与时偕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环境的变化。此成语强调了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个人或团体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2、1.适应变化: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环境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动,以保持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2.持续创新: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拥抱变化,推动社会进步。
4、3.时代需求:明确时代对于个人和企业的要求,不断提炼和重塑自身的价值。
5、4.包容学习:开放心态,乐于接受新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6、5.共生发展:与社会、他人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1、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与时偕行,学习前沿知识。
2、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不与时偕行,则可能被淘汰。
3、面对时代的变化,艺术家们也要与时偕行,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元素。
4、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应与时偕行,关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
5、教育改革要与时偕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1、与时偕行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不同领域,例如教育、商业、社会服务等,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在管理学中,与时偕行被视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策略,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战略。
3、与时偕行的思想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探讨如何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发展新兴文化。
君子和而不同,与时偕行,必有所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时偕行,民心所向。
知其不可而为之,虽不胜也,然与时偕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与时偕行,其次可也。
人之性恶,故其动必与时偕行,非徒善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