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2:15
“枝辞蔓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像树枝和藤蔓一样蔓延的言辞。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或写作时,言辞繁琐、冗长,缺乏重点和条理,使人难以抓住要点。
“枝辞蔓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界中树枝和藤蔓的比喻。在古代文学中,这个成语就已经被用来形容言辞的繁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简洁和含蓄被视为美德。因此,“枝辞蔓语”往往带有贬义,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言简意赅的人。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人们更加推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枝辞蔓语”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沟通效率低下和理解困难。在联想上,可能会让人想到那些冗长而无重点的会议或演讲。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老师在讲解时过于枝辞蔓语,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核心概念。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教学还是日常交流,简洁明了的表达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藤蔓缠绕,枝辞蔓语间,真理难寻。”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茂密的树枝和藤蔓,象征着言辞的繁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冗长而没有重点的对话或演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ating around the bush”(绕弯子),用来形容说话不直接,绕来绕去。
通过对“枝辞蔓语”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简洁表达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避免枝辞蔓语,追求言简意赅,不仅能提高沟通效率,还能增强表达的清晰度和说服力。
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1.
【枝】
(形声。从木,支声。本义:主干上分出的茎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枝,木别生条也。 、 《素问·移精变气论》-草荄之枝。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千朵万朵压枝低。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不蔓不枝。 、 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宋·洪迈《容斋续笔》-正用一枝鸣。
【组词】
枝任、 枝末、 枝主、 枝杪、 枝柯、 枝干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3. 【蔓】 【蔓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块根肉质。
4.
【语】
告诉,使知道。
【引证】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论语·阳货》-吾语女。 、 《三国志·方使传》-若引其许,若至,语人。 、 晋·干宝《搜神记》-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语于富者曰…
【组词】
语言、 语其友;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