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7:38
塑性(Plasticity)是一个描述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形变,且在外力去除后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的性质。在材料科学中,塑性通常指的是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永久形变的能力,而不是弹性形变。
“塑性”一词源自拉丁语“plasticus”,意为“适合塑造的”。在19世纪,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这个词开始被广泛用于描述材料的力学性质。
在现代社会,塑性的概念不仅限于物理材料,也被用于描述人的性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适应性和变化能力。
“塑性”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柔软、适应性强和可变性,这些特性在情感上可能被视为积极的,尤其是在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现代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选择具有良好塑性的材料的情况,比如在选择塑料容器或玩具时,塑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诗歌中,可以将“塑性”比喻为人的性格或命运的可塑性:
“人生如泥,塑性无限,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塑造。”
在不同语言中,“塑性”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概念——材料的变形能力——是普遍存在的。
“塑性”是一个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质的物理性质,也被广泛用于比喻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可变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塑性”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1.
【塑】
(形声。从土,朔(sù)声。本义: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
同本义。
【引证】
《二程全书·传闻杂记》-明道先生(程颢)坐如泥塑人。 、 宋·苏轼《凤翔八观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组词】
塑人;塑像;泥塑;面塑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