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1:53
塑造:动词,指通过雕刻、构建、培养等方式,使某物或某人的形态、性格、形象等发生变化,形成特定的样子或特征。
“塑造”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雕刻艺术,后来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人物性格的培养、城市形象的打造等。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更加丰富和抽象。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塑造”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塑造”可能更多地与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关;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塑造”可能更多地与社会规范和集体形象相关。
“塑造”一词给人以积极、创造性的联想,常与艺术、教育、成长等正面概念相关。它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个人潜能的挖掘。
在个人生活中,“塑造”可以应用于自我提升和目标实现。例如,通过学*和实践,塑造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际关系,以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
诗歌:
在时光的雕刻刀下,
我塑造自己的灵魂,
每一道刻痕,
都是成长的印记。
故事:
他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伟大的建筑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他塑造了一座座令人惊叹的建筑,成为了城市的标志。
在英语中,“塑造”可以对应为“sculpt”或“shape”,前者更侧重于雕刻艺术,后者则更广泛地用于描述形成或改变的过程。在不同文化中,“塑造”的概念都与创造性和改变相关,但具体应用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塑造”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涵盖了从艺术创作到个人成长的广泛领域。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塑造”这一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提升沟通效果。
1.
【塑】
(形声。从土,朔(sù)声。本义:用泥土抟成人物形象)。
同本义。
【引证】
《二程全书·传闻杂记》-明道先生(程颢)坐如泥塑人。 、 宋·苏轼《凤翔八观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组词】
塑人;塑像;泥塑;面塑
2.
【造】
(形声。从辵(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造,就也。 、 《书·盘庚》-咸造勿亵在王庭。 、 《周礼·司门》-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 、 《仪礼·士丧礼》-造于西阶下。 、 《战国策·宋策》-而造大国之城下。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明日造朝。 、 宋·沈括《梦溪笔谈》-造玉清宫。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造左公第。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组词】
造劫历世、 造历幻缘、 造适、 造胜、 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