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2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22:01
忠驱义感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忠、驱、义、感。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忠诚驱使下的正义感受。它强调的是在忠诚的驱动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正义的感知和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忠驱义感 常用来描述那些因为对国家、民族或组织的忠诚而奋不顾身追求正义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忠诚与正义的关系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成语。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探讨忠诚与正义的哲学关系。
同义词:忠心耿耿、忠贞不渝、义无反顾 反义词:背信弃义、见利忘义、不忠不义
忠驱义感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忠诚和正义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它所表达的核心意义——忠诚驱动下的正义追求——始终未变。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正义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忠驱义感** 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即个人应该对国家、社会和家庭保持忠诚,并在这种忠诚的驱动下追求和维护正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尊重。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正义和忠诚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英雄人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位老师在面对教育不公时,表现出强烈的忠驱义感,她不仅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还积极为学生争取权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忠诚之心,驱我前行,
正义之感,照亮黑暗。
忠驱义感 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背景音乐是激昂的进行曲,这强化了忠诚与正义的主题。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主题可以通过词汇如 "loyalty and justice" 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忠驱义感 这个成语深刻地体现了忠诚与正义的关系,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和传达忠诚与正义的深层含义。
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国恩赊,板荡无将赤手遮。星散诸侯屯渤海。飙回子弟走长沙。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驱】
(形声。从马,区声。本义:奔驰;疾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驱,马驰也。 、 《广雅·释室》-驱,奔也。 、 《易·比》-王用三驱。 、 《诗·鄘风·载驰》-驱马悠悠。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负而前驱。 、 《聊斋志异·狼三则》-并驱如故。
【组词】
驱弛;驰驱、 长驱、 驱侵、 驱劳、 驱突、 驱骇
3.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4.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