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3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34:07
“仲达”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作人名,尤其是在**古代历史中。最著名的使用者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字仲达。在这里,“仲”通常表示排行第二,“达”则有通达、显达之意。因此,“仲达”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排行第二且显达”。
在文学作品中,“仲达”常被用来指代司马懿,尤其是在描述三国历史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在口语中,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否则不太常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提及“仲达”通常是指司马懿。
“仲达”作为人名,其词源直接关联到司马懿。在汉语中,“仲”和“达”都是常见的字,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名字。
在**文化中,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其字“仲达”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他以智谋和政治手腕著称,因此“仲达”这个名字也常被视为智慧和策略的象征。
提到“仲达”,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智慧、策略和深不可测的历史人物形象。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对历史的好奇和对智谋的敬佩。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否则“仲达”这个词并不常见。它更多地出现在历史书籍、电视剧或学术讨论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仲达”作为一个象征智慧和策略的角色名字,或者在描述历史背景的故事中使用。
视觉上,提到“仲达”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装剧中的智者形象,或者历史书籍中的插图。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历史纪录片中对司马懿的描述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仲达”的词汇,但可以通过解释司马懿的历史角色来传达其意义。
“仲达”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文化传承上。通过学和使用“仲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
1.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
2.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