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4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47:13
词汇“仲阳”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仲阳”字面意思可以解释为“中间的阳光”或“第二阳光”。在古代汉语中,“仲”通常表示“中间”或“第二”的意思,如“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仲夏”即夏季的第二个月。而“阳”则指阳光或阳气。
由于“仲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这个词,用以形容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的阳光状态。
同义词:中阳、次阳 反义词:初阳、末阳
“仲阳”可能来源于古代对时间的描述,特别是对季节或节气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逐渐被更具体的词汇所替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
在古代,人们对季节和节气的变化非常重视,因此会有许多特定的词汇来描述这些变化。“仲阳”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词汇,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对于现代人来说,“仲阳”可能带有一种古朴、神秘的感觉,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献或诗歌。
由于“仲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仲阳”用于描述某个特定时刻的阳光,赋予作品一种古风或诗意。 例如:在仲阳的照耀下,古老的城墙显得格外庄严。
由于“仲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带来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如果结合古代**的文化背景,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绘画中的阳光景象,或是古琴音乐中的悠扬旋律。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仲阳”的词汇,因为它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
“仲阳”作为一个不常用的词汇,反映了汉语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深厚底蕴。
1.
【仲】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仲,中也。 、 《释名》-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 《仪礼·士冠礼》-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 、 《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五十以伯仲,周道也。 、 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清·黄宗羲《原君》-孰与仲多。
【组词】
仲子、 仲兄、 仲年、 仲弟、 仲叔
2.
【阳】
(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阳,高明也。 、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 《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 《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利刊阳木而火之。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华山之阳。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 、
【组词】
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 阳陆、 阳濒、 阳林、 阳木、 阳柯、 阳崖、 阳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