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1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15:59
异议:指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观点或决定提出不同的意见或反对的立场。它强调的是对主流观点或权威决定的挑战或不同意。
“异议”一词源自拉丁语“dissentio”,意为“不同意”。在中古英语中,它开始被用来表示对权威或主流观点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法律和政治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民主社会中,异议被视为****和思想多样性的体现。它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但也可能引起社会冲突。在某些文化或政治体系中,表达异议可能会受到限制或惩罚。
异议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到对现有秩序或权威的挑战。然而,它也可以激发积极的联想,如勇气、独立思考和进步。
在个人生活中,异议可能表现为对某个家庭决定的不同意见,或者在工作场合对某个决策的反对。例如,你可能在某次家庭聚会上对旅行计划提出了异议,因为你有不同的安排。
在诗歌中,异议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冲突或对社会规范的挑战:
“在这沉默的夜里,我心中的异议 如暗流涌动,无声却坚定。”
异议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律师激烈辩论的场景,或者是抗议活动中人们高举标语的画面。声音上,它可能与辩论中的高声反驳或抗议的呼喊声相关联。
在不同语言中,“异议”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意义相似。例如,在西班牙语中,“discrepancia”和“oposición”都可以表示异议。
异议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体现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张力,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驱动力。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异议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1.
【异】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同本义。
【引证】
《玉篇》-异,怪也。 、 《广韵》-异,奇也。 、 《列子·杨朱》-何以异哉。 、 左思《魏都赋》-异乎交益之士。 、 《战国策·赵策》-妇人异甚。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产异蛇。 、 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 、 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异焉。
【组词】
异疾、 异形
2.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