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1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16:17
词汇“愧辱”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愧”和“辱”。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愧辱”字面意思是指因做了错事或感到羞耻而内心感到羞愧和屈辱。它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源于对自己行为的负面评价或他人的负面评价。
“愧”字古汉语中意为羞愧,而“辱”字意为屈辱或侮辱。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愧辱”这个词汇,用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内心羞愧和屈辱感。
在**传统文化中,“愧辱”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评价紧密相关。儒家文化强调“知耻近乎勇”,“愧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被视为一种促进个人自我完善的动力。
“愧辱”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错误、失败和自我反省。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促使人们进行自我改进和成长。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因为某些行为或决定感到愧辱,这种感受有时会成为改变和成长的契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愧辱”来表达深刻的内心体验,如:“夜深人静时,愧辱如影随形,提醒我曾经的过错。”
“愧辱”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沉重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或灰暗的画面。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shame”和“humiliation”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每个词汇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愧辱”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情感状态,还反映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愧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感。
1.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
2.
【辱】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引证】
《说文》-辱,耻也。 、 《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 《史记·货殖列传序》-衣食足而知荣辱。
【组词】
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 辱残
使…受辱;侮辱。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组词】
足以辱晋;辱邈、 辱抹、 辱没、 辱玷、 辱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