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9:31
峭直: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山势陡峭而直立,比喻人的性格刚直不阿,不屈不挠。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峭直”常用来形容山峰或人物性格,如“山势峭直,直插云霄”或“他性格峭直,不畏强权”。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峭直”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如“他的回答很峭直,没有丝毫妥协”。
专业领域:在地理学或地质学中,“峭直”用于描述地形的陡峭程度。
同义词:刚直、坚毅、不屈
反义词:圆滑、柔顺、妥协
“峭直”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峭”(陡峭)和“直”(直立)组成,形容山势或性格的刚直。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峭直如矢”的描述。
在**文化中,“峭直”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人。这种性格特质在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身上得到体现,如岳飞的忠贞不屈。
“峭直”给人以坚定、不可动摇的印象,联想到高山、坚石,以及那些坚守信念、不畏艰难的人物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那些性格峭直的人,他们的坚持和原则性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峭直的山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如同那些不屈的灵魂,永远屹立不倒。”
视觉联想:想象一座峭直的山峰,岩石裸露,直插云霄。
听觉联想:想象风吹过峭直的山峰,发出呼啸声,如同不屈的呐喊。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teep and straight”,但更多用于描述地形,而在描述性格时,可能会使用“unyielding”或“inflexible”。
“峭直”是一个富有形象和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的陡峭,也象征了人的坚定和刚直。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峭】
(形声。从山,肖声。《说文》:从阜。本义:陡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峭,陵也。从阜,肖声。斗直曰峭。 、 《广雅》-峭,高也。字亦作峭。 、 《淮南子·脩务》-上峭山。 、 《韩非子·内储说上》-涧深,峭如墙。 、 宋·沈括《梦溪笔谈》-峭拔险怪。 、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峭拔秀丽。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峭壁拔起。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峭壑阴森。
【组词】
峭拔、 峭岸、 峭谷、 峭坂、 峭卓、 峭岫、 峭削、 峭峙、 峭峭
2.
【直】
(会意。小篆字形,从L(yǐ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正见也。 、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左传·襄公七年》-正直为正,正曲为直。 、 《书》-木曰曲直。 、 《易·说卦》-巽为绳直。 、 《礼记·月令》-先定准直。 、 吴均《与朱元思书》-争高直指。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