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3:24
“两鬓斑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双侧鬓角处的头发变白。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因年岁增长而头发变白,尤其是指中年或老年人。它传达了一种岁月流逝、人生经历丰富的意象。
“两鬓斑白”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两鬓”指的是双侧的鬓角,“斑白”则是指颜色斑驳的白。这个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头发的颜色与年龄紧密相关,白发往往被视为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因此,“两鬓斑白”在社会文化中常常带有尊敬和敬老的意味。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尊敬和感慨,联想到的是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它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我的祖父,他虽然两鬓斑白,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关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两鬓斑白映岁月,心中热血未曾凉。”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位老人,头发斑白,面带微笑,坐在阳光下的摇椅上。听觉上,可能联想到老式留声机播放的悠扬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ay at the temples”,虽然在描述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年龄和经历的意味是相似的。
“两鬓斑白”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生理现象,更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深度。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他关住门,立在脚地上,低倾下两鬓斑白的头颅,开始沉重地思考这新的使命。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鬓】
(形声。从髟(biāo),宾声。“髟”,意思是头发长。“髟”的字多与毛发有关。本义:颊发。两颊两旁近耳的头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鬓,颊发也。 、 《国语·晋语》-美鬓长大则贤。 、 《释名》-连发曰鬓。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鬓影、 鬓发霜侵
3.
【斑】
(形声。本作“班”,从文,辡(biàn)声。本义:杂色的花纹或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今作斑也。”-辬,驳文也。 、 《晋书·王献之传》-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 宋之问《晚泊湘江》-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组词】
汗斑;斑马;斑污、 雀斑;豹子的斑;油斑
4.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1. 【斑白】 (须发)花白:两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