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4:0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4:08:43
词汇“亡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或历史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亡逸”进行深入分析:
“亡逸”的字面意思是逃亡、逃跑。其中,“亡”指的是失去、逃亡,“逸”指的是逃脱、逃离。结合起来,“亡逸”描述的是一种逃避现实、逃离困境的行为。
“亡逸”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亡”在甲骨文中有“失去”、“逃亡”的意思,“逸”则有“逃脱”、“逃离”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亡逸”逐渐被更为通俗的词汇所替代,但在某些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亡逸”往往与政治迫害、战争等不幸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和逃避。在社会背景中,它也体现了人们对安全和自由的渴望。
“亡逸”一词给人以沉重、无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逃避。它让人思考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人们的选择和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亡逸”一词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古典文学时,可能会遇到这一词汇,从而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在创作中,可以将“亡逸”融入到描述历史背景或人物命运的诗歌或故事中,如:
烽火连天夜,百姓亡逸忙。
山河破碎处,何处是家乡?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乱中人们逃离家园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壮的音乐来增强“亡逸”带来的沉重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亡逸”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escape”(英语)、“fuir”(法语)等,都表达了逃离的含义。
“亡逸”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选择和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逸】
(会意。从辵(chuò)兔。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 、 《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随侯逸。 、 《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马逸不能止。 、 《国语·郑语》。注:“逸,亡也。”-取之以逸逃于褒。 、 《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 、 《北史》-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组词】
逸犯、 逸亡、 逸窜、 逸盗、 逸禽、 逸马、 逸匪、 逸飞、 逸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