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2:20
词汇“月旦春秋”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月旦春秋”字面意思是每个月的第一天评议人物,后来泛指评论人物或事物。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彪传》:“每至月旦,辄相聚评议人物。”
“月旦春秋”最初是指每个月的第一天进行人物评价,后来逐渐泛化为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和评论。
在**传统文化中,对人物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物评价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正式的感觉,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特定日子聚集评议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教授用“月旦春秋”来形容他对年轻学者的评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旦春秋评古今,文人墨客聚一堂。”
想象一幅古代文人围坐一起,品评人物的画面,或者听到古琴的悠扬声音,都能增强对这个成语的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ritique”或“review”,但它们没有“月旦春秋”所包含的特定时间和仪式感。
“月旦春秋”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也体现了对评价和评论的重视。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的过程中,了解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1.
【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半月形。“月”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月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 《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 《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 、 《淮南子·天文》-月虚而鱼脑减。 、 《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组词】
月满则亏,水满则盈、 月上半阑残、 月老冰人、 “月”字流觞、 月日、 月晕、 月影、 月满、 月王
2.
【旦】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 《世说新语·贤媛》-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 《左传·成公十六年》-旦而战,见星未已。 、 清·方苞《狱中杂记》-号呼达旦。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组词】
旦日、 旦明
3.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
4.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