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7:4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7:40:08
“临危制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面临危险或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灵活应对变化。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危机时刻展现出的应变能力和决策智慧。
“临危制变”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广泛,成为描述在困难时刻展现智慧和勇气的常用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临危不惧”和“危机即转机”的观念,因此“临危制变”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勇气和智慧。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勇敢和智慧的联想,激发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遇到突发问题,当时团队领导临危制变,迅速调整策略,最终成功完成了项目。
在诗歌中,可以将“临危制变”融入描述英雄形象的诗句中:
英雄临危制变时,
智勇双全显神威。
危机转机一念间,
化险为夷谱新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指挥官在战场上冷静指挥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象征在危机中的坚定和勇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se to the occasion”或“think on one's fee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在危机中的应变能力。
“临危制变”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了其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智慧,灵活应对,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
4.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