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7:06
“临危不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危险或困难时毫不畏惧,不顾个人安危。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私。
“临危不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对英勇行为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勇敢和无私被视为高尚的品质。因此,“临危不顾”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感动。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为了他人或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英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消防员在火灾中临危不顾,救出被困人员的场景,这种英勇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临危不顾”融入到描述英雄事迹的诗句中:
烈火熊熊中,英雄临危不顾,
救人于水火,英名永流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消防员在火海中救人的画面,背景音乐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sk one's life”或“brave the dang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核心意义相似。
“临危不顾”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英勇行为的赞扬,也是对无私精神的推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思赴蹈于仁义,~,前哲所难。
三国时期,魏国派大将邓艾、钟会、诸葛绪联合灭蜀,蜀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姜维被迫投降,但他一心想恢复蜀国,鼓动钟会杀掉邓艾,然后准备出兵长安杀司马昭叛乱。部将夏侯和、羊琇、朱抚三人临危不顾,坚决反对钟会进行叛乱
1.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顾】
(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顾,环视也。 、 《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 《诗·桧风·匪风》-顾瞻周道。 、 《诗·小雅·大东》-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 《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 、 《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战国策·燕策》-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组词】
顾瞻、 顾盼生辉、 顾返、 顾笑、 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