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1:1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1:11:02
“华胥之国”是一个源自**古代神话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字面意思指的是一个理想化的、神秘的国度,传说中是黄帝的出生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和谐与美好。
在文学作品中,“华胥之国”常被用来形容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或梦境般的美好境界。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神话学,它则是研究古代**神话和信仰的重要概念。
“华胥之国”最早见于《山海经》,后来在《列子》等古籍中也有提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象征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在文化中,“华胥之国”代表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反映了古代人对理想国度的憧憬,这种憧憬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华胥之国”给人以宁静、和谐和美好的联想,它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这种词汇常带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梦幻感,让人心生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篇关于理想社会的论文中使用“华胥之国”来描述我对未来社会的愿景。这个词汇帮助我更生动地表达了我对和谐与美好的追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梦的边缘,我寻觅华胥之国,那里花开不败,人心如初。”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宁静的湖泊,四周环绕着繁花似锦的山丘,天空中飘着柔和的云朵。这样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华胥之国”的美丽与和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理想化国度可以与“乌托邦”相比较。两者都代表了人们对完美社会的向往,但“华胥之国”更多地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神秘与和谐。
“华胥之国”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理想主义的词汇,它不仅是*古代神话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中赋予古老词汇新的生命。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1. 【华】
2.
【胥】
(形声。从肉,疋(shū)声。本义:蟹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胥,蟹醢也。 、 《周礼·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 《释名》-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 、 《周礼》-共祭祀之好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