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5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55:32
听断: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意指听取并做出判断或决策。在古代,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君主或官员听取臣民的意见或案件陈述后做出裁决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听断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权威人物(如**、法官)的决策过程,强调其公正和明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法律、历史研究)中,可能会被提及以描述古代的司法或行政过程。
听断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听”指听取,“断”指判断或裁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历史或法律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君主或官员的听断能力被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个能够公正听断的统治者被认为是贤明的,能够赢得民心。
听断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法庭场景,权威和公正的形象。它可能唤起一种对古代法治和正义的尊重和向往。
在现代生活中,听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法律话题时,它可以帮助更准确地描述古代的司法过程。
在创作中,可以将听断融入到一个历史小说中,描述一个古代法官如何听取证词并做出公正的裁决,以此展现其智慧和公正。
结合古代法庭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听断的场景和氛围。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庄重、严肃的音乐来配合这种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拉丁语中的“judicium”或英语中的“adjudication”,它们都指代听取并做出判断的过程。
听断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正和法治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