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1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1:45
词汇“吓杀人香”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形容某种香气极其浓烈,以至于让人感到震惊或不适,仿佛被香气“吓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夸张地描述香气的强烈程度,带有一定的幽默和夸张色彩。
“吓杀人香”字面意思是指香气浓烈到令人震惊,仿佛被香气“吓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香气极其浓烈,超出了正常的感受范围。
“吓杀人香”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古代文人为了夸张地描述香气而创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香气常与美好、神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吓杀人香”这个成语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人们对香气的一种特殊感受和表达方式。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惊讶和好奇。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极其浓烈的香气,以及人们在面对这种香气时的特殊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参观花卉展览时,遇到了一种花朵的香气极其浓烈,让我不禁想起了“吓杀人香”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香袭人,那玫瑰的香气,真是吓杀人香,让人陶醉不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充满各种花朵的花园,香气四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香气的海洋中。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让人在听觉上也能感受到那种浓烈的香气。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类似的夸张表达来形容香气的浓烈程度。
“吓杀人香”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人们对香气的一种特殊感受和夸张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吓】
使害怕。
【引证】
《集韵》-吓,以口拒人谓之吓。
【组词】
杀鸡吓猴;惊吓、 吓呼、 吓魂台
2.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香】
(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按,谷与酒臭曰香。”-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 、 《左传·僖公五年》-黍稷靡馨。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盛,其香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