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6:12
词汇“泼声浪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解释其含义:
结合起来,“泼声浪气”可能形容一种喧闹、放纵的氛围或行为。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个场景或人物的特定行为,如描述一个热闹非凡的聚会或一群年轻人的放纵行为。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由“泼声”和“浪气”两个词组合而成,用以形容特定的氛围或行为。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该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追求自由、放纵的生活方式或行为。
该词汇可能带给人一种热闹、自由、放纵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青春、狂欢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与之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尝试将“泼声浪气”融入描述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如: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想象一群年轻人在夜店或派对上尽情狂欢的场景,音乐声、笑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泼声浪气的氛围。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较为有限。
尽管“泼声浪气”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能够形象地描述一种喧闹、放纵的氛围或行为。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更好地描述和理解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1.
【泼】
(形声。从水,发声。本义:水漏出。见《玉篇》。用力向外倒或洒)。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组词】
泼丢泼养、 泼撒、 泼水难收、 泼污水、 泼油救火、 泼散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3.
【浪】
波浪,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
【引证】
《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浪涌。 、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
【组词】
风浪、 激浪、 浪波、 浪淘淘
放荡;放纵。
【引证】
《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
【组词】
浪弟子、 浪事、 浪荡鬼
4.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