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4:1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4:15:07
拉下脸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将脸部的表情变得严肃或不悦,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放弃了自己的尊严、面子或者自尊,表现出不悦或不满的情绪。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压力或情境下,不得不表现出不情愿或不高兴的态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拉下脸”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拉下脸”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字面意思即指将脸部表情变得严肃或不悦。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文化中,面子(面子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拉下脸”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尤为常见,用来描述人们在维护面子和尊严时的行为。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愉快、压力或冲突。它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表达不满或不悦时更加谨慎。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拉下脸”的情况,比如在工作中不得不对同事提出批评,虽然内心不情愿,但为了团队和项目的进展,还是选择了这样做。
在诗歌中,可以将“拉下脸”融入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诗句中,如:
他的脸,如秋叶般拉下,
心中的风暴,无声地肆虐。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部表情的变化,从微笑到严肃;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或悲伤的旋律,来增强“拉下脸”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lose face”或“to put on a long fa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涉及到面子和尊严的问题。
“拉下脸”这个词汇在描述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也揭示了文化和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交动态。
1. 【拉】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