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5:26
“振振有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话时声音有力且有条理,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有说服力,条理清晰,能够打动听众。
在文学作品中,“振振有辞”常用来描述演讲者或辩论者的表现,强调其言辞的力量和逻辑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口才好,或者在批评时暗示对方虽然能言善辩但内容空洞。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辞的严谨和说服力。
同义词“口若悬河”强调的是说话的流畅和连续性,而“振振有辞”更侧重于说话的条理和说服力。反义词则反映了说话缺乏条理或无法有效传达信息的情况。
“振振有辞”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振振公子,公侯干城。”原意是指公子振振有威,后演变为形容说话有力且有条理。
在**传统文化中,善于言辞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因此,“振振有辞”在社会交往和公共演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需要说服他人的场合。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一个有智慧、有逻辑、能够有效沟通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辩论赛中听到一位选手振振有辞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逻辑清晰,言辞有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思绪振振有辞,字字珠玑,句句铿锵。”
想象一个演讲者在台上,声音洪亮,手势有力,听众全神贯注,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振振有辞”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t”,意指说话有说服力且表达得体。
“振振有辞”是一个强调言辞力量和逻辑性的成语,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应用,是评价一个人沟通能力的重要标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小顺儿的妈的北平话,遇到理直气壮~的时候,是词汇丰富,而语调清脆,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
1.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2.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3. 【有】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