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4:02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持有某种观点或论点时,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并且表达时要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论点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评价人物的言论或行为,强调其思考的深度和表达的逻辑性。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赞扬某人的观点或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哲学或学术讨论中,这个成语用来强调论据的充分性和论证的合理性。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原意是指说话要有根据,后来逐渐演变为强调论点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逻辑和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用于强调理性思考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理性的感觉,联想到的是深思熟虑和严谨的学术氛围。它鼓励人们在表达观点时要有充分的准备和逻辑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评价他人的观点或建议,尤其是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我会寻找那些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意见。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理性思考的赞美中:
思绪如潮涌,持之有故深,
言辞若流水,言之有理真。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图书馆中沉思的学者,或是法庭上严肃的辩论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沉稳有力的演讲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ll-founded and logically sound”,强调的是论点的坚实基础和逻辑上的合理性。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提醒我在表达观点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个成语不仅在学术讨论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观点。
今君复能实证古文,则真豁然确斯,~矣。
1.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有】
4.
【故】
(形声。从攴(pū),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故,使为之也。 、 《易·系辞传》-又明于忧患与故。 、 《礼记·礼运》-则是无故。 、 《国语·楚语》-夫有其故。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组词】
借故、 无故
5.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6.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7. 【有】
8.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