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8:34
“挥袂生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挥动衣袖时产生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迅速而有力,或者形容某种气势磅礴的场面。它强调的是动作的力度和由此产生的动态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挥袂生风”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武将的英勇姿态,如在描述战场上的将军挥动战旗或指挥士兵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某些具有强烈动态或气势的场景时,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
“挥袂生风”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基于对动作的直观描述。在古代文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武将或英雄的英勇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具有强烈动态或气势的场景。
在**文化中,动作的力度和气势常常与英雄主义和勇气联系在一起。因此,“挥袂生风”这个成语在描述具有这些特质的人物或场景时特别有效。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动态感和气势。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以及那些充满力量和美感的动作。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曾在观看一场武术表演时听到解说员使用“挥袂生风”来形容表演者的动作。这个成语恰如其分地捕捉了表演者动作的力度和美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挥袂生风,剑指苍穹, 英雄气概,震慑四方。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武将在战场上挥动战旗的场景,衣袖随风飘扬,气势磅礴。结合音乐,我可以想象一段激昂的交响乐,伴随着这个成语所描述的动态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th great force”或“with tremendous energy”,但这些表达没有“挥袂生风”那种形象和动态感。
“挥袂生风”这个成语在描述具有强烈动态或气势的场景时非常有效。它不仅传达了动作的力度,还赋予了场景一种美感和英雄主义的色彩。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那些充满力量和美感的场景。
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1.
【挥】
(形声。从手,军声。本义:抛洒、甩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挥,备也。 、 《周礼·考工记·幌氏》-而挥之,谓振去之也。 、 《礼记·曲礼》-饮玉爵者弗挥。 、 杜甫《北征》-挥涕恋行在,道八犹恍惚。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既而挥之。 、 《战国策·齐策》-挥汗成雨。
【组词】
挥涕、 挥尘、 挥墨
2.
【袂】
(形声。从衣,夬(guài)声。本义:衣袖) 同本义。
【引证】
《楚辞·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攘袂群起。
【组词】
袂接肩摩、 袂云汗雨、 袂裾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4.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