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6:27
词汇“[残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残刖”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残刖”的字面意思是砍断脚,是一种古代的酷刑。其中,“残”指的是残缺、不完整,“刖”是一种古代刑罚,即砍去犯人的脚。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残刖”可能被用来描述残酷的刑罚场景,或者用来比喻极端的痛苦和不幸。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刑罚或历史文献时。
“残刖”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刖”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断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刑罚在现代社会已被废除,因此“残刖”这个词汇也逐渐淡出了日常语言的使用。
在**古代,刑罚严酷,残刖作为一种刑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这种刑罚已被视为不人道,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提到“残刖”,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残酷和不公,以及受刑者的痛苦和不幸。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残刖”这个词汇,除非是在学*历史或文学时。
在创作中,可以将“残刖”用作比喻,来形容某种极端的痛苦或损失,例如:“他的心灵遭受了如同残刖般的创伤。”
由于“残刖”涉及的是古代刑罚,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刑场、铁链声、痛苦的呻吟等视觉和听觉形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刑罚也有存在,例如古罗马的“断足”(crucifixion),但具体词汇和执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残刖”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某些残酷现实。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在学*语言时,了解这些古雅词汇也是对语言丰富性的一种体验。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刖】
(形声。从刀,月声。本义: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刖,绝也。 、 《广雅》。假借为“蚏”-刖,断也。 、 《说文》-蚏,断足之刑也。 、 《周礼·司刑》。注:“断足也。周改髌作刖。”-刖五百。 、 《左传·庄公十六年》-刖强鉏。 、 《史记》-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
【组词】
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