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0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04:10
词汇“丛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丛残”字面意思是指聚集在一起的残破或不完整的事物。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些零散、破碎、不完整的物体或景象。
在文学作品中,“丛残”可能用来描绘废墟、遗迹或破败的景象,营造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可能会出现。
“丛残”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丛”意为聚集,“残”意为残破或不完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仍能见到其身影。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丛残”可能被用来象征历史的沧桑、岁月的痕迹或生命的脆弱。它可能在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深度和情感表达。
“丛残”这个词汇可能带给人一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废墟、遗迹或破败的景象,引发对过去或历史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可能不太会直接使用“丛残”这个词汇,但在阅读某些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尝试这样使用:“丛残的记忆,在风中飘散,/ 如同古老的石碑,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片废墟中的丛残石块,给人一种沉重、凄凉的视觉感受。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哀伤的旋律,增强这种情感表达。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用来形容类似的景象或情感,如英语中的“ruins”或“fragments”。
通过对“丛残”这个词汇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在文学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它能够有效地传达一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1.
【丛】
(会意。从丵,取声。“丵”(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丛,聚也。 、 《周礼·大司徒》-其植物宜丛物。 、 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组词】
丛物、 丛灌、 丛丛、 丛育、 丛毛、 丛森、 丛薄
2.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