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25: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25:51
词汇“丛棘”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文或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丛棘”字面意思是指密集的荆棘或刺丛。在古代,它也常用来比喻困难或险阻的环境。
“丛棘”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丛”指聚集、密集,“棘”指荆棘。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文学中,“丛棘”常用来象征困难或险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挑战的认知。
该词汇给人以荒凉、险恶的联想,可能引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冒险的想象。
在现代生活中,该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参与户外探险活动时,可能会遇到相关的描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荒野之上,丛棘如海,夜风呼啸,星辰为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野外,荆棘丛生,风吹过时发出沙沙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用“thicket of thorns”或“bramble”来表达类似的意象。
“丛棘”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其含义和用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
1.
【丛】
(会意。从丵,取声。“丵”(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丛,聚也。 、 《周礼·大司徒》-其植物宜丛物。 、 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组词】
丛物、 丛灌、 丛丛、 丛育、 丛毛、 丛森、 丛薄
2.
【棘】
(会意。从二-朿(cì)。“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
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
【引证】
《说文》-棘,小枣丛生者。 、 《易·坎》-實于丛棘。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棘。 、 《淮南子·兵略》-伐棘枣以为矜。 、 陆龟蒙《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组词】
棘薪